回學習紀實

活動主題: 採訪育仁創校功臣-韓神父

採訪地點:

校史室
日期時間:

96年11月9日(星期五)13:30~14:30

參加的隊員:

林宣竹、王嘉語、林毅芸、詹雅婷、張凱翔、
趙以清、陳羽柔、陳筑恩、黃以傑、李舒媺、
黃聿瑄、王子維、李碧珠、蔡慧珍、楊斐婷

採訪內容:  

     韓神父您好,我們是本屆網界博覽會的隊員。韓神父您是育仁的建校功臣,今
     天您非常難得可以來到育仁,我們想跟您請教一些問題,希望能藉由您讓我們
     更了解當初育仁創校的故事。


韓神父要告訴我們創校時的小故事

王嘉語問:

可以請教一下韓神父大名嗎(中文和英文)? 您可以幫我們簽個名嗎?

      答:

我姓韓,名德力。「韓德力」跟我的英文名字「Heydrickx」發音很
像吧!Heyndrickx是個荷蘭文的名字。


建校功臣─韓神父


 韓神父的親筆簽名

林宣竹問:

請問韓神父您這麼會講中文,會覺得中文很難嗎? 您除了會說中文,還會哪些語言呢?

      答:

中國話很難學。不過應該要這麼說,不管你在哪一個國家,要學外語都是很困難的,世界每一個國家的語言,都是不容易學會的。但是中文是比其他的語言更難學,重要的是,中國字那麼多、筆劃又很複雜、說也要說得準、中文的字音也不容易發得正確。所以外國人要學中文是相當困難的,但是不管學哪一種語言重要的是要有恆心、只要專心努力,一定能學的會。我是從一個小國家─比利時來的,比利時比台灣還要小一點,但是我們會說3種語言,每個地區說的語言都不一樣,北部說荷蘭文、南部說法文、中部還有一小塊說德文。我們在中學的時候,要學荷蘭文、法文、德文、英文、拉丁文、希臘文這六種語言。所以從中學的時候,就已經會很多國家的語言了。我來到中國之後,就學會中國話,之後又學了義大利文,所以我會的語言應該有八種吧!


校長陪同韓神父接受我們的採訪


副校長也來聽創校故事

林毅芸問:

韓神父您為什麼會想到要建校呢?

      答:

我來台中市時是在民國48年。我來台灣兩年了,先學國語。後來我在教會裡面工作,幾乎都跟青年人在一起,跟他們在光復路教友聯誼會裡的青年會,青年會就是中等學校的同學會。當時施麗蘭校長也一起參加青年會,是在那年的7、8月我才認識校長的。很高興能夠跟這些學生在一起,也覺得有很多事情大家能夠一起做。這個夢是我個人的夢,我當時的兩個朋友分別是司代天和馬世光神父,有一次我們在討論這個夢─我們希望為小朋友們蓋一個青年中心或一個小學。當時在台中已經有了衛道中學和曉明女中,可是還沒有天主教的小學,所以我們決定蓋一個小學。

林毅芸問:

是否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下當初建校的故事呢?

      答:

我們開始準備買地,那時的台中跟現在大相逕庭。當時,這附近沒有幾棟房子,校舍前面的法蒂瑪聖母堂跟道路都還沒建好,雙十路是一條窄窄的小路,學校旁的興進路也只是一條小巷子,大家都騎自行車。我每天都會騎著摩托車到處找地點,當時的地比現在便宜多,但是我們的錢還是很少。有一天,我路過這裡到後面的一個合作新村,因為我有很多朋友都住在那裡,所以我決定到那裡去找土地。有250塊一坪、也有1500塊一坪,雖然有些很便宜但我們還是買不起。因為沒有很多錢,後來就找到現在的這個地方,當時這個地方連一棟樓房都沒有,這塊地原本是屬於豐原客運公司,他們一坪要賣600塊,我們就開始準備錢,但是我們當時在台灣的朋友還沒有現在那麼多,教會也沒有太多錢,在國外的朋友卻都有足夠的錢,我就寫信給我比利時的朋友們,我們寫了好幾千好幾萬封信,在每封信上都簽名,我們寄給家人、鄰居、親戚朋友,告訴他們:「我們想給小朋友蓋一個小學,你們可不可以捐一些錢給我們呢?」有些朋友家裡比較有錢,他就能幫助多一點,有些家裡錢不多,雖然錢不多但是他很願意幫忙我們,他們都覺得幫助別人是一件好事,也很支持我們,所以我就請他們有多少寄多少,100塊、500塊、1000塊都可以。


建校時的精采故事


大家仔細聆聽並做筆記

張凱翔問:

初次來到台中,您對台中的印象如何?心情是開心還是害怕呢?

      答:

我第一次到台灣時不會怕,因為我從六年級的時候就想來中國,所以我不但不怕,還覺得很高興呢!剛來臺灣是住在新竹,我在那裡住了兩年。我覺得新竹很不錯,只是風太大了。之後就搬來台中住,台中的氣候很好,不會太熱也不會太潮溼,很適合居住,於是我就在台中住了五年。

林毅芸問:

請問神父可以幫我們說明一下當時『用郵票蓋小學』的故事嗎?

      答:

當時比利時的小朋友,跟你們一樣大,我寫信到他們的小學,我說:「可不可請小朋友做募款,把錢寄給我們,然後我以郵票交換。」我就請朋友寄給我們郵票,這就是我剛才說我們辦的同學會。同學會的朋友,把他們的郵票都帶來給我們,我就蒐集好郵票,不過蒐集完後還是不夠,所以我就到郵局去買,我買的不是幾千張,是幾萬張、幾十萬張,然後分裝在幾個小袋子裡面,用郵票去換金錢,那麼這樣了很多年,已經收集到好多錢。慢慢的,我們就有許多募款的錢,當時我們就募款到兩百幾十萬,然後就買這塊地,這塊地還包含對面教堂的那塊地,我們非常高興。

陳羽柔問:

在建校募款時,您怎會想到要以郵票當作對這些捐贈者的感謝呢?

      答:

因為以前的地很便宜,但是我們的錢很少,當時為了湊錢,還寄了幾千幾萬封信到比利時。當時我跟比利時學校的小孩說,請你們一人寄一百塊然後我會寄郵票給你作為交換。後來就有很多人,寄給我們很多錢。我們就用這些錢買了這塊地。

陳筑恩問:

在建校這個想法中,有哪些修女與神父參與這個計劃呢?

      答:

有司代天神父和馬世光神父。


神父說的故事,讓大家深深著迷


 王子維請神父給我們勉勵的話

趙以清問:

您喜歡現在的新校舍嗎?它和舊校舍最大的不同在哪裡?

      答:

我當然喜歡現在的校舍,它是一個很美、很漂亮的校舍。育仁的校舍跟其他的小學不一樣,因為這是校長以及所有老師和所有主任精心規劃的,尤其是它的形狀。這塊地,我們當時還以為很大,隨著學校不斷的長大,就變得好像有點小。現在建築物太多,不過還是很美。比起舊校舍漂亮多了。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現在的大樓有藝術感。裡面的小聖堂(靜心堂),也建在整座校舍的正中間。聖堂在教會裡是個很重要的地方,我們祈禱的地方。所以說,學校的計畫很好。

李舒媺問:

韓神父您現在是住在台中還是比利時呢?您喜歡現在的環境嗎?

      答:

我現在住在比利時。我非常喜歡現在的環境,因為看到育仁這麼漂亮,真的非常高興呢!

黃聿瑄問:

您喜歡吃中國菜嗎?最喜歡哪一道?比利時都吃些什麼?

      答:

我非常喜歡;平常吃白飯,但特別喜歡吃麵,像牛肉麵,其它的也都很喜歡;比利時的早餐都吃麵包、火腿、咖啡,中午吃菜、肉、薯球、馬鈴薯,尤其薯條吃得特別多,晚餐也都吃一樣,有時用叉子吃,但在台灣會用筷子吃。

王子維問:

非常謝謝神父接受我們的訪問,最後可以請神父給我們一些勉勵嗎?

      答:

今天特別高興能夠來到育仁小學,雖然我來了好多次,但是每次來都能看到學校的成長。每次當我看到你們,我就覺得很感動。二、三十年前的那些小朋友都長大了。人生過的很快,我連自己來台灣五十年了都不敢相信。我要給你們的勉勵就是:「各位小朋友要好好利用時間,因為人生很短。修女、父母們都很照顧我們大家,你們要意識到這個恩惠,這是很難得的,有很多小朋友都還沒有這麼好的機會,要學習感謝。一般只要在社會裡面的人,錢越多的人就越自私;時時學會感謝家人朋友的人才是好人。」

 

韓神父建校小故事

 

    今天神父到六年信班,大家都發言踴躍。韓神父開始講解故事,並讓大家了解他和學校的故事。

    神父開始自我介紹:「比利時國家很小,比台灣還小,台灣有三萬六千平方公里,比利時只有三萬平方公里。但是比利時還分成東部、南部、北部。北部說荷蘭文、南部說法文,所以我們的語言很多。我們在國中一年級學荷蘭文、法文、拉丁文,在家說希臘文,國中三年級學德文、英文,在中學總共學六種語言了。後來我還學了義大利文和中文。」這時全班七嘴八舌的討論,因為神父實在太厲害了。並且問了神父,會不會說台語。神父笑著說:「我會啊!」並用台語回答我們。這樣神父就等於會了9種語言。神父又開始講故事,他說學語言很重要,每一個語言都難學,但是只要你持之以恆的努力學習,不要害怕說錯,說錯就錯了啊!而且錯了以後才知道要怎麼改進,這樣就能學會。這時蕭老師發問了,老師說:「神父,我這裡有幾張就照片,麻煩您跟我們講一下。」神父嚇了一跳,因為這照片是很早期的照片。神父又開始了另外一個精采的故事。老師開始發問,蕭老師問學校是否買地後就開始建校。神父說:「不是,經過4年的籌劃才開始建校的,1960年買地並做開土典禮,1967才開始建校。」

 


蕭老師請教神父問題


神父講解照片上的故事


大家洗耳恭聽


 神父講得口沫橫飛


神父和網博隊員一起合照


 在紀念司代天神父的舞台前合照

資料整理:林毅芸

回學習紀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