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隨著陳玉屏修女陳述歷史,彷彿回到了過去,陳修女的眼神頓時炯炯有神了起來…。陳修女輕啜了一口水,悠然的動作中看得出她心裡那份悸動…。回憶起創班之際的兵荒馬亂,當時的資源並不豐富,無所適從力不從心的無力感可想而知。陳修女彼時請教在台北光仁小學的一位在美國進修有成的修女,詢問輔導如何帶領這群特殊的小朋友,如何規劃課程等等…。學有所成帶回育仁,殊不知這兒的孩子程度更為嚴重…。
放下手中的杯子,陳修女感嘆的道出…:當時每天一睜開眼看到什麼,就準備什麼,有太多太多東西想給孩子。無奈經驗不足下,常常半個小時就教完(此時,我與蔡老師相視心有戚戚焉的笑了一下),有鑑於此一堂課常常要準備3份教材,等到孩子一感無趣就換,然後做循環式的複習…。陳修女嘆了一口氣回首過去談到不知為什麼現在的孩子程度愈來愈嚴重,呵呵!蔡老師下了眉批:當時最需要協助的孩子還比我們現在最好的還棒!!氣氛頓時輕鬆了起來,陳修女帶著一抹微笑說著以前一年會帶著孩子出去活動2次,他們登山、健行、冒險…,回來後大家都會注入新的活力與希望,讓自然洗滌一身的疲累…。
沉默了好一會兒修女才娓娓道來…。過去國人對特殊教育的概念還不普及時,在申請補助之際,議員都認為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某民間團體常捐生活物資給我們,但往往是放下東西好大喜功的照張照片就走,陳修女為維護學生與愛班的尊嚴,婉拒了往後該單位的援助。是的。特殊教育的存在是需要政府的肯定與支持,不只是對孩子們教養,更是要教育,我們的終極目標不就是要孩子們回歸於社會,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讓大眾肯定這些孩子們的價值…。
一打開這些話匣子,我看著這位已七十幾歲高齡的修女,腳步依然穩健,語氣依然堅卓,而蔡老師總是心有戚戚焉的和修女一起分享走過育仁的一些點滴…,我呢,孜孜矻矻的拼命記撰著修女的字字句句,希望能最正確最詳盡的轉述給大家知道。她要我們代為告訴家長:「教育孩子是美容,可保不會老與青春永駐」。是的!在陳修女身上我看見了,那是一股由內而外昇華的力量,足以改變你的容貌的。陳修女開心的說,這些孩子是最「知足常樂的人」、「樂於分享的人」、「熱情貼心的人」、「對人事皆忠實的人」、「良善心謙的人」…。有孩子們懂的吃飯時要等大家就緒祈禱再ㄧ起開動,常常其他的兄弟姐妹是不會…;有孩子懂得在賺取6000元的工資之際,堅持1000元媽媽一定要去洗頭放鬆一下,常常其他的兄弟姐妹是獨自享受的…;諸如此類的案例是平凡中的不平凡…。以前的人常說:「寧願和聰明的人吵架也不願和愚笨的人說話」,事實上就存在了對孩子們的歧視,然而在陳修女用宗教精神與使命典範下,扭轉了刻板印象,也為後生晚輩立下了最優良的典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