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llet_pieces.gif

[穿越時光隧道][百年全記錄][老古董巡禮]


「古蹟」與「歷史建築」

       「古蹟」與「歷史建築」之標準多處相似且不易界定,若建物現況多處毀損不全,能否合乎古蹟認定之要件及定義?若依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則第三條古建築物之定義:「指年代長久之建築物,其重要部份仍完整者。」在文資法修正後,古蹟的主管機關全都下放至各縣市文化局,中央並不再主管單一古蹟點。而修正後的古蹟分級也再也沒有分一級二級了。目前的區分法為【國定】【市定】【縣定】,而未修法前的【第一級古蹟】【第二級古蹟】還是保留原先的分級。這是對古蹟的另一種「尊重」,新認定的古蹟點只分成國定、市定或縣定了,不會再有分級制,並新增列「歷史建築」項目。

古蹟的範圍

        在都市記憶中,臺中火車站扮演了多重的角色,不單單只是為了大眾運輸之脈絡點,也是為貴賓迎送之據點,另外更是節慶活動最佳的場所及展覽會場與標的物指示等。民國八十四年臺中火車站提倡建議改建為現代化的火車站,極賦時代意義的火車站幾乎不保,在地方人士多方奔走之下,於民國八十四年四月二十二日由內政部公告為臺閩地區第二級古蹟,其範圍包括臺中火車站舊大廈本體、前門廊及第一月台。臺中火車站之歷史文化意義及建築保存因獲得重視,使古蹟之生命力得延續成為一個活的歷史見證。(二級古蹟,範圍包括車站站體與第一月台之鑄鐵雨棚屋架。)現在就讓我們好好的來參觀一下火車站的建築特色,細細品味它的藝術文化之美……

建築空間形式與組織

        車站之主要機能在處理人及貨物之運送,其中,人的運送尤為促使車站之機能進行調整的主要因素。故旅客流量的多寡、旅行事務的複雜化程度都成為車站規模、事務的主要調整指標。隨著台中市區發展,第二代台中火車站是在舊站房空間漸漸不夠使用的需求下,依據舊有車站的經驗及本身的問題與需求,而於1917年(大正6年)興建。其後,由於車站客運量增加,原有的車站空間又不敷使用,故而於1949年(民國38年)進行車站的擴建,將右翼的候車室向外擴增。其後,第二代台中火車站又因應其需求進行大小不等的數次整修,其空間形式與組織便在數次的整建中有所更易。火車站的空間形式與組織依其規模而異,一般而言,大型車站在處理旅客活動的空間主要有三個一為大廳(Lobby,廣間),其乃站房之最重要的空間,使用機能包括購票、詢問、行李託送等;二為等候室(Watting Room,待合室),主要用途在提供旅客候車時休息或接迎旅客者之等候場所;三為票口廣廳(Concours),其乃旅客等待驗票入站或出站驗票後將人導出廣場的空間。故日治時期台灣的大型車站站房主要組成大致包括:大廳、售票間、販賣處、候車室、驗票口、行李託送、以及後來增加之餐廳等。大體而言,其空間組成的演變過程大致是空間量由小變大、空間種類劃分由少變多、建築物容納之活動由簡單到多樣、服務性空間漸漸加重;另外,形式與空間組織則由「形式支配機能」演變到「兩者相互協調」,空間組成之社會意識由階級性而漸傾向平等性(陳登欽,1989:101)。

        第二代台中火車站為磚造建築,屬於「樣式建築」之「自由古典風格」,以高聳的尖樓配合前後左右突出的山牆,再與雙向急斜的屋頂嵌合,尖塔、四面山牆、主入口、門廊、柱式、月台鐵骨構架皆是其裝飾重點所在。

正、背面山牆

正面及背面的山牆前後互相對稱,其中為了不採用文藝復興古典的作法,而在位於山牆上的地方開一面大拱窗,大拱窗是以正方形格子分割窗戶的開口。另外山牆兩側以華麗的古典柱式強調中央山牆突出的部分。屋頂以下的牆身分為上部及下部兩種窗戶,二者之間以一種向外延伸的木構造雨遮避區。上部窗戶為拱形窗,開口上緣置以「拱心石」,並以白色的水平裝飾加強整個立面的層次性。山牆左右兩側以對稱之角柱收邊,柱頂中心各有一個「勳章的飾品」,其下飾帶以具有本土性的象徵物如香蕉、鳳梨水果等作為強化

a1301.jpg
台中火車站背面山牆

本土化意象之圖騰;山牆中心以繁複的裝飾包圍一只圓環,柱頂、柱底及屋簷處以白色水平飾帶滾邊。整體而言,正、背面山牆是台中火車站之裝飾重點所在,除了極度強化和華麗風格外,也都擁有室內大廳採光的功能。

左、右側山牆

a1302.jpg
                        台中火車站左側山牆

除了正、背面的山牆外,屋頂左右兩側也各有一面山牆做為裝飾呢!這樣不只能美化環境,更豐富了台中火車站的整體造型。側面山牆的裝飾組合就像正、背面山牆,是由二根邊柱配合正面的古典裝飾原則所組成的,藉此與正、背面山牆相呼應。另外為分主次,所以作法較正、背面山牆為之簡潔,裝飾也不像正、背面山牆繁複。機能上,其實也和正、背面山牆一樣具有採光功能,提供兩側候車室光源。

尖塔


中央尖塔為木頭 

中央尖塔為木頭所構成,其中以塔狀構造突出於45度的四坡斜屋頂之上,外觀還貼一層銅板,再利用粉刷色仿照下方建築牆面厚實之外觀為建築之視覺焦點所在,充分的傳達出台中火車站在台中市的地標性特質

a1303.jpg
台中火車站中央尖塔 

主入口

a1304.jpg
門廊木柱頂端雕飾 

主入口位於正立面中央,兩側置以古典風格的內凹半圓形壁龕,頂端及下緣為貝殼狀的裝飾物,強化入口意象之餘也兼具點綴入口古典建築風貌的功能。

環繞車站開口周圍的為木構造的門廊,木柱頂端雕飾最為精美,其中,主入口外門廊雙柱間並置有裝飾性的格狀柵欄


內凹半圓形壁龕 

門廊


 柱與柱之間有規律的一字排開

a1305.jpg
主入口門廊雙柱及格狀柵欄 

車站外圍門廊為木構造的形式,上面覆蓋了銅板屋面。柱與柱之間有規律的一字排開,其並配合車站的立面處理,於開口處局部加大間距。木造柱列亦依循古典柱式的作法,有柱頭、柱身、柱基之分,木柱頂並有流蘇狀木造浮雕裝飾。此外,其並於轉角及主要入口處置以雙柱及格狀柵欄之變化,是目前台灣火車站僅存的華麗木構造裝飾物

立面處理

  a1306.jpg
                                外牆立面處理及材料 

台中火車站在立面處理上依循「辰野風格」的慣用手法,於紅磚牆的上下兩段繞以白色洗石子之環帶(Band),外牆面為了修飾磚構以及RC之間的不協調而採用紅色小口無釉面磚以及洗石子裝修作為修飾。(根據調查發現第二代火車站興建當時,在台灣並未有生產面磚之技術,因此此無釉面磚應為日本進口材料,同時此面磚的色澤與尺寸(60mm*110mm)與東京火車站(1912)之面磚類似,東京火車站之面磚乃由當時日本相當有名的「品川白煉瓦製」廠所提供。

柱式

車站內部後車大廳挑高的設計和玄關與樑柱上精細的雕塑及拱形橫樑,都充分的顯示出人們將台中車站設計為中台灣出入門戶的企圖與氣派。其中,大廳中的柱子堪稱其裝飾重點所在。造型比例上,其秉持著古典柱式的原則,惟在裝飾內容上,其卻做了特殊的植物及異國風情的裝飾等,這就是異國風格的融合,因而有「異風柱式」之稱。光復後站體右翼增建的候車室之獨立柱,亦完全仿照此式樣構築,與大廳取得協調。

a1307.jpg
大廳異風柱式 

拱圈及開口

      a1308.jpg
                                        拱圈及開口

      
                          中央並以「拱心石」收頭 

屋頂以下的窗戶也都是以左右對稱的方式將山牆兩側展開,以連續的高、低窗環繞延伸至側立面。窗戶上緣為弧拱,中央並以「拱心石」收頭,窗之線角、窗框、飾物等皆為白色飾帶,與立面紅磚牆配合,頗具「辰野風格」

裝飾帶及裝飾物


穗帶裝飾

立面的裝飾帶以白色的水平飾帶為主,磚牆頂部邊線之飾帶下緣以白色仿流蘇狀下擺收邊,立面之水平分割線及窗框周圍亦以白色飾帶包圍收邊。裝飾物以台灣特產的水果為主,舉凡蓮霧、石榴、香蕉、鳳梨均在其列,趣味性十足之餘也反映出了台灣的地方特色

a1309.jpg
立面裝飾物 

月台鐵骨構架及鑄鐵柱

a1310.jpg
月台雨棚桁架及「唐草飾」紋樣的鑄鐵裝飾 

第一月台的雨棚有木構造及鐵骨構造兩種形式。其中,鑄鐵柱在柱頭、柱身及柱基上具有突出裝飾花紋及環狀變化造型。柱頭形式有二,包括類似塔式坎的柱式及複合柱式,柱身則有三種,組合出三種不同的柱形。雨棚屋架以二節式拼裝的鑄鐵為主構件,配搭安裝於頂上的裝飾板及桁架。桁架體由兩個三角形桁架搭配鋼樑所組成,尖端並有「唐草飾」紋樣的鑄鐵裝飾


資料來源:

http://www.tccgc.gov.tw/report/2003-station/index.php

 

台中火車站整體修復工程調查研究及修護計畫

資料整理:

劉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