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公園創建於西元1903年,現在已經99歲,於明年的1028日就要過一百歲生日了。

  一百多年前(光緒11年,西元1886年)的台中市有個城叫做台灣省城(劉銘傳建立),形狀像八卦,北方有個門叫大北門,即麥當勞附近。台灣省城的北方有個台中公園,當時的日本人覺得古代的城建築的不太好,於是將其全部拆掉,並將道路一條一條的建立起來,建起來的路像棋盤一樣,稱為棋盤式的道路,即台中市區的情況,在其北方設個公園,讓住在城市的人有地方可以遊玩、散步,也就是我們現今的台中公園。

  日據時代因應台灣都市公園綠化計畫的理念,合併東大墩土丘及霧峰林家台中勒建林公祠花園而設計建造了這座公園,俗稱「台中公園」,佔地約12公頃

通車典禮時飯廳和休憩所之全景

日本昭和5年(1930),恬靜的台中公園

  另外,在民國59年芙安颱風侵襲,公園內的百齡巨木被吹倒74棵,使台中公園的風華大減,實在令人覺得惋惜。但台中公園仍是台中市唯一自日據時代建設的公園,在古樸的風貌中衍生出不可取代的精神意象,亦成為本市面積最大的公園。園內成群的大樹,令人有綠意盎然之感。

  台中公園是每個台中人的共同記憶,曾經是台灣的八景之一。日治時代實施「街區改正」,重新規劃道路,1903年選擇現在的地址興建台中公園,至今將近一百年。經過幾次的修整,現在的台中公園已不再是以往古老的模樣,但位於公園內日月湖的湖心亭,自1908年興建以來,仍然大致保持著古典模樣。

台中公園開發年表

事 件 年 代

發 生 事 件

西元1773年

於小崗北路(今台中公園砲台山)建築砲墩

西元1885年∼西元1890年

劉銘傳守台時期,於該山巔設砲台三門,以防土匪作亂

西元1889

劉銘傳命台灣知府黃承乙於東大墩街築台中省城,由吳鸞旂統籌築城工程,並於今大智路三十號間築公館,正門上建「更樓」

西元1896年

日軍於砲台山架設三門大砲

西元1897年

台中測候所成立

西元1898年

於大墩設置三等三角點,屬台灣地區地籍測量最原始之基準點

西元1903年

日據時代台中廳參事會議決議興建台中公園,於10月20日開園,1028日移北門城之明遠樓入園 

西元1907年

兒玉源太郎銅像

西元1908

在台中公園舉行台灣縱貫鐵路全線通車典禮,日本閑院宮載仁親王參加,並於園內親手植樟樹一棵。台中公園建池亭

西元1911

台中神社舉行鎮座式(即今孔子銅像址),位於公園內東北方,立後藤新平男爵塑像

西元1912

台中神社竣工

西元1926

6月,台中物產陳列館開館

西元1942

台中神社遷至水源地(今孔廟),升格為國幣小社

西元1947

立國父像及抗日陣亡將士碑

西元1948

北門明遠樓改建為鋼筋水泥材料,並改名為望月亭

西元1970年

芙安颱風侵襲本省,造成園區內百齡巨樹被吹倒74棵。國父銅像塑建完成

西元1971年

興建公園管理所

西元1972年

跨湖中正橋改RC橋

西元1979年

配合台中市建府90週年,整修環湖道路及湖心亭

西元1982年

本市大智路吳公館更樓遷建於園內

西元1983

更樓遷建完竣

西元1986年

望月亭重建,湖中淤泥清除

西元1991年

第一期整建工程(環湖步道、廁所、兒童遊憩設施等)

西元1992年

第二期整建工程竣工(電力公司宿舍地下停車場側地坪等)

資料來源:台中公園歷史生態導覽解說手冊
老照片提供:台中市文化局林良哲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