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夜小燈籠

 

 

大家好!我們是亮亮晶晶亮亮是雄的螢火蟲,而晶晶──我就是雌的螢火蟲,現在就讓我們來爲你們解說螢火蟲最特別的發光器

 

 

 

  


曾荷庭繪

 

 發光的目的:

  • 求偶、吸引異性
  • 照明可照亮我回家的路
  • 僞裝、陷阱、補食
  • 警戒敵人、對敵人恐嚇
  • 呼喚族群

發光的原理:

        螢火蟲的發光器形成於卵胚胎的末期,這時我們可以由顯微鏡中看見略微透明的蛋殼內,已經有幼蟲的雛形,因此卵的發光一般發生於卵孵化前,而且只有幼蟲會發光的種類,卵才會發光,發光並無特別目的。我們的發光是由發光細胞、反射細胞、透明表皮和氣管組合而成的,我們的光是由螢光素、螢光酵素、三磷酸和氧產生氧化作用,發光器上會有一些氣孔,由氣孔引入空氣,發光質會透過酵素的催化與氧進行氧作用,而産生複雜的氧化還原反應,進而産生亮光,所以如果要觀察我們,可別把蓋子蓋的太緊。

不燙人的冷光:

我們的光由反射細胞反射,再從透明的表皮細胞射出來,只有2→10%的能量轉變成熱能,剩下的能量全用來發光,我們都稱爲「冷光」,所以我們的光是不會燙人的喔!

發光器在卵胚胎末期已出現,大部分的種類,在幼蟲、蛹、成蟲腹部末端,有明顯的發光器。我是雌的螢火蟲,所以發光器只有一節,亮亮是雄的,則有兩節,因為亮亮要求偶,所以我只要等雄蟲來找我交配就好了,而且夜型性的螢火蟲雄蟲的副眼相當發達,例如黃緣螢、黃胸黑翅螢與條背螢等,發光器明顯且明亮。另外夜活動性的成蟲發光器較小,發光則較弱,外觀不易發現,如鹿野黑脈螢。螢火蟲的觸角特化為許多不同的形狀,且具有許多濃密的細毛分布。夜行性的成蟲,通常白天會躲在葉背休息。成蟲多數口器退化,無咀嚼的能力,因此有些種類會訪花,取食花粉或花蜜;有些種類的成蟲取食露水等。當成蟲受到驚嚇或天敵欲捕食時,通常會假死似的掉落於地面,或產生流血現象。

雄蟲有二節發光器   雌蟲有一節發光器

              劉愷晴繪

發光的時間:

我們在天色剛暗時即發光,越晚越不發光,發光的時間僅約1~2小時,不同種的螢火蟲,發光的頻率和顔色也不同,像我臺灣窗螢持續地發黃綠色的光,而亮亮是黃緣螢,是發閃爍的黃綠色光,夜行性的水生螢火蟲,通常在日落或開始發光,黃緣螢的發光成黃色,發光的光譜波長約590nm;黃胸黑翅螢的發光呈黃綠色,發光的光譜波長約558nm;條背螢的發光呈橙黃色,發光的光譜波長約554nm。我們閃爍的時候,都有特定的節奏,只有同種的螢火蟲,才能互相辨認對方所發出的光之訊息,這種訊息對成蟲而言,就是求偶的信號。還有一種螢火蟲──雲南扁螢幼蟲,會模仿雌蟲的發光,當雄蟲接近的時候,卻被他給捕捉吃掉了,真是可怕!

 並不是每一種螢火蟲都會發光,螢火蟲還分為日行性、夜行性、日夜行性,由於日行性的螢火蟲在白天活動,所以牠不必發光來照明,於是發光器便漸漸的退化了。

同時同明滅的現象:

 在新幾內亞到印度等東南亞一帶的河口沼澤地,分布著Luciola屬與Pyeropty屬的螢火蟲,大發生時雄蟲數量相當多,成千上萬的數量,會一起聚集在特定的樹上,集體同時明滅,一般稱為「發光樹」,日本產的源氏螢在日落後的30→40分鐘間有同時同明滅的現象,經過光譜分析結果,發現同時同滅的發光間格有兩型,第一行為短週期型,發光間格約2秒;而第二行為長週期型,發光間格約4秒;更進一步以同功異構酶分析,結果以不同的生態小種加以定義說明。再九州熊本縣旭志村源氏螢的棲息地,範圍長600m,寬10m,最盛期有數萬隻個體,且有集體發光現象,週期非常規則;但發後期發光週期會逐漸便練。而台灣的螢火蟲中尚未發現大量聚集的現象。